课题方案 -《数学思维“落群”儿童心理特点及其转化策略研究》

作者:季艳秋 时间:2018-03-30 点击数:

数学思维“落群”儿童心理特点及其转化策略研究

课题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和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1.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就数学学科教学而言,我们努力追求的是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里,开展丰富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个性化的发展。然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正如朱熹所言:“圣人教人,各因其材,大以大成,小以小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学生尽管也付出了努力,但仍无法达到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水平,他们就象掉队的大雁那样,“落群”了,这部分孩子如不到及时的关注和帮助,那么他们的自信心会大受打击。由于学习能力或成绩落后,他们很可能会被同伴孤立,由此会丧失很多宝贵的学习体验机会。小学生如果长期处于压抑、焦虑、孤独、缺乏自信的状态,那么就不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塑造。新课程倡导“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发展好这部分孩子,促进他们的成长,是数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要提高学校的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对这部分孩子学习状态的关注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2. 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数学思维:数学思维也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数学思维能力,即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维是指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的思维规律认识数学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活动。具体来说,数学思维就是以数和形及其结构关系为思维对象,以数学语言和符号为思维的载体,并以认识发现数学规律为目的的一种思维。

“落群”儿童:指感官和智力正常,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学习技能、情感态度的明显差异,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的那一部分儿童。他们尽管也付出了努力,但仍无法达到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水平。这些跟不上群体思维“趟”的学生一旦被长期忽视,就会沦为怕问,自卑和不懂装懂的“观众”,成为数学思维的“落群”者。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述评及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义务教育在世界各国的普及与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如何为每一位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特殊教育专家Kirk博士明确提出“学习障碍”(我国习惯称为“学习困难”)的术语以来,学习困难儿童受到了广发的关注,成为了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们从心理学角度对学习困难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成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儿童的问题绝不仅仅存在于功课学习和认知能力上,他们在注意、行为、同伴关系等方面比学习正常儿童有着更大的困难,他们的问题具有多质性和复杂性。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原因导致的学习困难儿童的心理特点可能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神经心理、认知心理、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四个方面的特点。

神经心理方面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儿童在言语理解、解决问题与推理和长时记忆等方面能力受损,其智力结构中的言语智商显著地低于其操作智商。从认知心理方面来看,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学习困难儿童具有认知障碍、记忆障碍、阅读障碍、运算障碍,常伴随感统失常、注意发展障碍、学习策略不良、学习动机水平偏低等表现。从社会性发展来看,儿童的社会交往、自我概念和行为问题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年龄递增,对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交往中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无显著影响,但父母对其监控程度有所加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过于保护或干涉,学习困难儿童的行为问题有所增加。从心理健康角度出发,学习困难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比非学习困难儿童要低,主要表现为具有较明显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更为敏感,焦虑水平高,有较为严重的由于苦闷心情等。

学习困难学生是一个数量可观,有着“特殊需要”的群体,国内外的学者们在分析其心理原因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转化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训练学习策略

    学习困难儿童大多数均具备一定程度的学习潜力,但他们一般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目标,自我检查学习过程的能力水平很低,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不会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说以其个体潜能与实际表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国内外不少学者曾用学习策略训练过学习困难儿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2. 训练归因策略

    归因理论认为:学习困难儿童往往把学习困难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归之于自己的无能无力,因而导致自尊水平降低,自我概念消极,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归因训练就是针对儿童在学习成败情景中的归因特点而设计的一种教育策略,常用的方法有:团体训练法、强化矫正法和观察学习法。

  3. 训练认知监控策略

    近年来,国内有人以元认知理论和PASS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对学习困难儿童认知监控策略的训练模式,训练内容有具体分为6类:注意与监控训练、观察与监控训练、复述与监控训练、精制与监控训练、组织与监控训练、求异与监控训练。通过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与可能创新之处

    目前,我国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儿童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影响因素等宏观研究上。虽然国内外学者以认知心理学的专业视角,提出了对学习困难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体与个别训练内容和模式,为学习困难儿童的转化提供了理论指导,但是以往大部分研究都是对学习困难儿童这个群体的整体研究,针对不同年段的学习困难儿童转化策略的学科落地式研究还处于各自摸索阶段,不同学科的培养目标不同,不同阶段的学习困难儿童的数学基础、心理、情感等都有较大的差别,我们所提出的“数学思维‘落群儿童心理特点及其转化策略研究”,是从小学数学学科的培养目标出发,汲取前人研究理论的养分,立足课堂,在培优、提优的同时,充分考虑发展中的学生差异,把目光分别投向各年段的数学思维 “落群”学生的学习现状,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来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及时干预、长期训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培养“抗干扰”、“抗挫折”能力,集教师、学生自身、学校以及家长四方面的合力,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结合教学实践进行转化策略研究,把握不同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调动不同层次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分阶段、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指导,通过策略研究提升人的潜能,全面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由此提高学校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理论依据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内含十分明确,即大众教育。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从差异教学理论来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所以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关注思维“落群”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状况,找准“落群”儿童的转化“突破口”和思维“最近发展区”,实现个体的差异化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体现以人为本,强调“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潜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关心、理解每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习、生活,帮助他们健康成才,从而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程序

    第一阶段:

    20181月至20186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针对参与实验班级的“落群”学生进行基本情况摸底,从“落群”学生的行为表现、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召开这部分学生家长座谈会,了解家庭教育环境及家庭教育情况;组织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认知心理学理论,利用组内心理兼职教师资源,进行儿童认知心理学知识培训,研究各年段儿童的心理特点,明确课题研究内容和重难点,进行子课题研究内容的分解。

    第二阶段:

    20189月至201912 继续深化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学习策略训练理论的研究,结合前期对思维“落群”学生上课、作业的习惯等基本情况的调查汇总,分析其心理特点和成因,进行不同年段“落群”学生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的比较,拟订个案研究计划,按计划开展课题研究。结合认知心理学方法,观察、思考、发现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思维“落群”学生进行教育干预,总结转化策略,探索对不同年段 “落群”学生进行思维启迪的有效措施;分年段做好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阶段过关监测对提升“落群”学生数学能力水平的校本尝试。及时总结实践经验,撰写相关学科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争取有关科研论文在区、市以上刊物上发表,同时适当选择年级段对外交流公开课。

    第三阶段:

    20201月至202010 课题组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进行实验数据比照,做好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的整理和汇总,梳理教师、学生自身、学校以及家长“四位一体”转化“落群”学生的工作经验。全面对外交流公开课,形成较有影响的科研论文,并请有关专家、领导鉴定成果。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 。

    2.个案研究法。

    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围绕典型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观察、思考、发现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收集个案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3)拟订个案研究计划,明确对“落群”学生进行思维启迪采用的措施,对实验成果作出预测;

    4)实施行动研究,根据研究计划,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收集资料或数据,不断对计划内容加以改进;

    5)评价结果,将实验数据转为有意义的统计量数,供评价实验效果的预测之用。

    六、实验内容

    1.研究内容:

    子课题的分解:

    1)数学思维“落群”儿童心理特点研究

    ①调查思维“落群”学生上课、作业的习惯等基本情况,分析其心理特点和成因。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本身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抗干扰的能力弱,尤其是思维“落群”学生的知识底子薄、学习能力差,对数学学习兴趣淡化,其感知的随意性及负迁移的干扰,常产生意识的泛化现象,导致心理转换的困难,需要教师分析研究,家校配合进行必要的注意力训练与方法干预,缓解精神紧张和疲劳。

    ②进行不同年段“落群”学生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的比较。

    不同的学生对视觉—形象、语言—逻辑这两种智力活动的成分依赖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可较少地依赖视觉—形象,他们常以“逻辑”思考代替“图解”;而思维“落群”学生可能则更适宜于直观地解释某些数学关系,喜欢用视觉—形象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对不同年段“落群”学生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进行比较,教师可以分阶段,通过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加以指导,提高“落群”学生的思维质量。

    2)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启迪“落群”儿童的数学思维的策略研究

    ①研究“快节奏”教学给“落群”学生思维带来的负面效应,加强疏导,寻找课堂教学策略。

    ②结合年段教材内容,分段做好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阶段过关训练。

    ③提出不同年段对“落群”学生进行思维启迪的有效措施。

    2.研究重点:

    1)不同年段“落群”学生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及成因。

    2)分年段做好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阶段过关监测对提升“落群”学生数学能力水平的校本尝试。

    3)寻找数学课堂教学中针对“落群”学生思维启迪的有效措施,总结转化策略。

    3.研究难点:

    1)探索教师、学生自身、学校以及家长“四位一体”转化“落群”学生的工作模式。

    2)结合认知心理学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思维“落群”学生进行教育干预,总结转化策略。

    七、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79月至20186月 )

    ①确定研究主课题,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②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

    ③健全学习交流制度,学习有关文献资料。

    ④制定子课题工作计划。

    ⑤确定典型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

    2)课题实施阶段(20189月至201912月 )

    ①定期组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②研讨经常化,解决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③中期成果汇报

    ④广泛听取意见,修改并完善研究方案,调整工作计划。

    3)结题鉴定阶段( 20201月至20206月 )

    ①根据调整后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进行课题的研究。

    ②对前面两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教师研究论文、学生个案分析等。

    ③做好结题的相关工作,归类整理和汇编研究成果。

    八、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教学论文、个案分析集。

    九、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的研究能力、组成结构及曾完成的主要课题

    本课题的承担者季艳秋为中学高级教师,具有多年的教育科研研究经验,先后承担及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20115月至今参与国家级课题《区域性教育资源库有效应用的研究》的研究,现已结题;20115月至今参与省级课题《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200910月——201010月参与市级立项微型课题《指导有效反思 实现自主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现已结题;20109月——20136月承担市级立项课题《优化小组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研究,现已结题;20119月至20165月参与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数学课堂创新特色的探索与研究》的研究,现已结题;2014年承担苏州市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规划2014年度课题《“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和个性的发展》,现已结题。

    课题组成员为学校分管数学教学的行政领导及学校骨干教师,平均年龄39岁左右,课题组成员为市、区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教坛新苗,在各学科教学中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一定的统筹能力及专业技术能力。有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课题研究成员参加研究的课题有:

    全国教育技术“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区域性教育资源库有效应用的研究》

    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苏州市指导学生自学教学改革实验课题《优化小组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数学课堂创新特色的探索与研究》

    苏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校园“用心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苏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构建服务性学习的研究》

    2. 完成本课题的资料设备

    学校设有局域网,为教师在网上搜寻资料提供了保障。学校图书馆订阅了许多教育杂志与报刊,拥有大量教育类书籍,并定期添置相关理论书籍,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及时查阅各种研究资料。

    学校能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经费保证。包括研究资料的添购、外出培训、专家指导、鉴定、成果印刷出版等费用。并设有教科研奖励基金,激励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鼓励教师不断积累经验,撰写高质量的论文。

    3. 科研手段

    1基础研究。确定典型研究对象,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提出典型问题,认真研读教育心理学理论书籍,把握年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探讨差异性教学的路径,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应用研究。把基础研究获得的新理论应用于特定的个案的研究,为转化策略的研究提供方向。

    3)开发研究。总结提炼,提出各年段启迪 “落群”学生思维的有效策略。将成果案例进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推广经验。

    十、课题组织与管理

    课题组组长:季艳秋

    课题组副组长:吴琳

    课题组核心成员:姚霁月 傅洁 王东霞 李岚 徐悦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冽烈: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行为及同伴关系的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19993

    2.徐勇等:学习困难儿童智力结构特点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4

    3.戴斌荣,任英:学习困难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策略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3

    4.杜晓新,王和平:学习困难儿童学习策略训练模式的比较与研究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1

    5.杜晓新:学习策略的执行与监控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