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人类已进入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势在必行,可是,对于经济不发达、教育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的农村小学来说,要实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必须根据当地具体教学环境、条件、特点,围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个核心理念,通过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创造性地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和主体作用,实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探索出一条信息技术环境下适合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提高;效益 “减负”一词喊了多少年,我已不记得,在我小学时早已熟悉。可我教书已十年了,“减负”仍旧在呼喊,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20多年来我们找不到负重的原因,还是找不到“减负”的方法,还是……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育部出台“十项规定”,控制学生在校时间,控制学生作业总量,保证学生每天休息时间。学生既要有足够的课余活动时间,又要学好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种方法优化教学,尽量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是减负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于我们地处农村的小学来说,要实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必须根据当地具体教学环境、条件、特点,围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个核心理念,通过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创造性地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和主体作用,实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探索出一条信息技术环境下适合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农村小学缺少信息技术硬件设备。石洞小学每间办公室十几位教师,却只有一台电脑,教师备课、查资料极为不便。教学班级36个,三间多媒体教室,导致多媒体课件无用武之地。大多教师只能在校际公开课与优质课比赛活动中使用,常规课一般轮不到。
(二)、教师方面 教师自身缺乏信息应用技能,导致课堂模式很僵硬。由于长期不用多媒体,一部分教师不会制作课件,在使用课件的教师中,也常有一些人操作失误,稍不留心按错键,电脑便演“蒙太奇”手法,使执教者尴尬不已。还有的教师为图方便,干脆让计算机教师专门负责演示课件,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
(三)、教学方面 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被无限“扩大”,显得喧宾夺主。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料,把课堂装点得似乎美不胜收。但却感觉课堂花里胡哨,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甚至把语文教学中特有的很多优秀的“人”与“文”东西也丢掉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成为现代媒体课件的播放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都丧失了。 2、利用时机不适,限制了学生情感的培养与发展。适时性原则是指要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多媒体要在最合适的时候进入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火候”,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达到手段与效果的有机统一。可许多教师会误以为多使用课件,对学生的情感推进会有促进作用,却不料学生在没有深刻理解文章意韵的情况下,对媒体课件的调节作用非但不适应,还有些迷惘,甚至在朗读中出现滥竽充数的局面.到了最后,课堂气氛和他们的思想情感都处于低落状态,这使得教师进退两难,很难控制课堂局面。3、用信息技术图解文本形象,情景动画、视频虽然很精彩,但扼杀了学生想像、创造的空间 ,限制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跟着屏幕上的画面走,只顾听、看,而课文内容根本没有去阅读,更没有思考、记笔记的习惯了。
二、以人为本,探索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新途径。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与使用的技术之和。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包括教师备课时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观看课例、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录音、文档资料等,以及将生活中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整合,是所有能促进有效教学的总和。这是一种“大信息技术观”,而不是仅仅是指多媒体课件。所以对于多媒体设备不健全的农村小学教师,首先,要树立“大信息技术观”。要有意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声,光,电功能,将知识通过音、像、画,直观地呈现给学生,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调动学生,激发学生思维,达到完成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逐步促进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形成,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其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备课。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大多采用传统的手写方式,于是把很多有用的内容省略了,有的教师甚至照抄原有的教案,备课流于形式。我认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备课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备课前先熟悉钻研教材,再通过互联网收集各种课程资源,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最后,我认为农村教师要培养创新意识。作为青年老师,应加强自己的计算机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能将生活中、互联网上有效的信息与课堂内容整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对于条件有限的农村小学,教师是主力军,教师的创新意识决定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新鲜与特别,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二)巧用信息技术,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合点,提高课堂效率。 1、巧用信息技术,随风潜入课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以其直观性的形象、鲜明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能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进行冲击。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找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让信息技术随风潜入课,悄无声息地引领学生进入课堂预设情景。比如我在教学《快乐的节日》一课,首先播放了动画MTV《快乐的节日》,学生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看动画,竖起耳朵听歌曲,拍手打起了节奏,有些会唱的学生情不自禁的跟着小声唱了起来, 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与快乐,很轻松地将学生带入了我设计好的情景当中,个个对这节课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又如在上《一株紫丁香》时,通过看课件紫丁香的图片与倾听对紫丁香的介绍结合,把学生没见过的植物形象地展示出来,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展示课文主体画面,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歌曲,此情此境中引导学生理解一株紫丁香所蕴含的同学们尊敬老师,关心老师的深厚情感就显得轻而易举。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形象和变化的特点,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感知课堂是轻松的、快乐的、有趣的。 2、巧用信息技术,润物细无声 语文学习有条必须跋涉的河流—— 一条情感的河流,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文章的“情”与学生的“情”不知不觉融为一体,可谓“润物细无声”。 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首先播放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激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然后播放《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段,当学生看到八国联军掠夺、毁园的一幕,从神情中,我看到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也看到了他们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痛心,对懦弱者的伤感……此时,播放《英雄的黎明》,让学生在这悲壮的音乐中朗读最后一自然,他们读出了心中的愤怒,读出了大火之后消失殆尽的无比心痛,也读出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决心。学生在看、听、读中经受了一次情感的升华。 阅读需要情,习作也不例外。“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是立文之本。但学生作文时知觉麻木,触觉失灵,情感冷漠。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为了能点燃学生情感火花,写作指导课上,我播放“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现场录相,还从网上搜集有关的图片,如朱自清用心灵感受年迈而潦倒的父亲的背影,史铁生用心灵体悟伤心欲绝母亲的眼神……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做一个关注社会生活、感悟真实情感的人,让心灵之蝶起舞,在花曦里,在阳光下,去采集爱的晨露,去收获美的花蜜……一篇篇充满真情的习作感人肺腑。 在新课标中,重复较多的一个词语就是“体验”——情感体验,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每一个学生只有带着自己特有的情感进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与作品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而多媒体恰恰为学生“披文以入情”创造了有利的情境。 总之, 信息技术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教学方式,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我们要根据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创新整合,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教师要更加巧妙、适时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切实为学生减轻过重课业负担。